????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办“干旱区种质资源库采集网络建设启动会暨植物种质资源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嵋橛筛珊登种首试纯庵魅握沤鸩ㄑ芯吭敝鞒?,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处处长阿依努斯卡·居马巴依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新疆及西北的14个高校、研究院所的60余位专家、青年骨干参会。
????干旱区种质资源库是依托新疆生地所“十四五”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立足新疆及西北,辐射中亚,面向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聚焦干旱区特殊生态环境,围绕生物多样性?;び肷踩股镏种首试词占S芯?,是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共享利用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干旱区生物资源的战略保存中心与研究高地。种质资源采集网络是干旱区种质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自治区第三批“2+5”科研创新平台项目启动建设植物资源采集网络,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院、兰州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10位专家加入首批植物资源采集网络,并签订任务书。
会议图片
????新疆生地所张金波研究员作关于“干旱区种质资源库建设及规划”的报告,全面介绍了干旱区种质资源库的建设背景及意义、定位和目标、建设的进展及成效、规划及愿景等。种质资源库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约1.25亿元,资源保存量可达60万份,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采集的植物、微生物等种质作为第一批资源入干旱区种质资源库保存。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立足干旱区资源的收集保育,将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有机补充,共同构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生物多样保护的完整体系。
????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张挺高级工程师、刘成工程师、何华杰工程师分别作了关于《生物多样性?;び胫肿涌狻贰兑吧参镏种什杉际酢贰吨肿硬杉蟠怼返茸ㄌ獗ǜ妫窒碇肿涌饨ㄉ璧囊庖寮吧锒嘌员;し⒒拥闹匾饔谩⒁吧参镒试垂芾?、种质采集、种子处理等方面的经验,实操性强,为干旱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安全保存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成功经验。
专家报告
????当天下午,由五位老师带队分成四组赴雅玛里克山开展野外实践,进行采集技术实操示范??沽酥参镅镜牟杉⒓锹?、标本压制等操作讲解,并分享种子的故事,从植物分类学、生态适应性到种质资源?;さ任韧卣怪?,提升采集技能的同时扩展成员对植物多样性与生态价值的深度认知。
野外实践
????张元明所长指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中亚生物多样性?;び肼涫档墓丶?,在新疆建立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具有重要意义。种质资源库是保障干旱区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安全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银行”和“绿色宝库”,是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科技平台。植物种质资源采集网络建设是种质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欢迎更多单位和专家加入种质资源?;さ氖乱抵欣?。
????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处处长阿依努斯卡·居马巴依表示,汇聚自治区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共同构建资源采集网络,推动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收集、标准化保存与创新性利用,对新疆生物多样性的?;ず透珊登锷蒲У难芯烤哂兄卮笠庖?。